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8-04-19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国家和援藏省份的大力支持下,墨脱县脱贫步伐不断提速。特别是近两年,全县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4.8%下降到13.5%,贫困人口从2615人减少到1455人。
墨脱脱贫攻坚,记者从中看到了活跃的创造、升腾的希望。
溜索变吊桥,7000多亩有机茶不愁远销
德兴乡与县城隔江相望,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方向约3公里的峡谷处先后建过藤桥、溜索沟通两岸。前些年索改桥,小型汽车能够通行,德兴乡变身成为县城郊区,藏香猪、茶叶、旅游一下子红火起来,逐渐成了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4月4日,记者踏访德兴乡。"我家兄弟姐妹7人,原来家庭主要生活来源是政府补贴。"德兴村35岁的五金次仁说,"溜索建成钢索吊桥后,县乡公路通车了,我就买了皮卡车搞运输,每年收入增加四五万元。"
道路交通改善后,长期在封闭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全面融入全国经济发展大潮。墨脱有种茶的禀赋,但群众却没有种茶的传统。过去刀耕火种的玉米地,如今纷纷转种茶叶,这也源于道路交通的改善、旅游商贸的兴起。
2012年,墨脱县建成了第一个试验性茶园。2013年,又将茶叶确立为农牧特色主导产业,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统计显示,过去5年间,墨脱县在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等5个乡镇已建成高标准有机茶园25个,总规模达7326亩。从去年3月至今,种茶家庭户均增收4.5万余元。
"我们村里茶园是2016年开的,已经种了1248亩。种茶让大家开始过上了好日子。"在德兴乡荷扎村,门巴族妇女德庆拉姆边采茶边介绍,她每天有200元的工资,年底还能凭着入股茶园的土地分红。
加工废木料,合作社一年收入30多万元
尽管才4月初,德兴村村委会院内的枇杷树,已有黄澄澄的果实压弯枝头。院子后面山坡上的大片香蕉林,一串串成熟的野生香蕉传出浓郁的香味。
村里开设的第一家农家乐--"次仁玉珍农家乐",就在林中。10余位来自广东的自驾游客,数日之前入住这里,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农家乐里里外外,都是次仁、玉珍夫妻俩在张罗。"以前被大江阻隔,出不了门。党和政府千方百计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次仁旺扎说,"政府出钱,让我们夫妇俩到拉萨学习厨艺。2015年,政府还资助我们家开了这个农家乐。去年,光是开农家乐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呢!"
达木珞巴民族乡的珠村,只有10多户人家。珞巴语里的"达木",是老虎猖獗导致小动物都消失的地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深藏高山密林中的村落,居然传出了阵阵切割木头的声音。
简陋的吊脚楼里,4位珞巴族村民正用简单的木工机械,把一块块旧木料切割成统一规格的筷子、手串等。
"以前,整天无所事事。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赚钱。靠自己的劳动,我们一定会富起来的。"正在为手串珠子抛光的西热措姆说,她的两个孩子都很小,一家4口基本上靠政府补助生活。去年,村里成立了"宏发木具家具加工专业合作社",她在这里上班,每天有200元工资。
据合作社的负责人古鲁介绍,传统上珞巴族的房子大多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楠木、乌木等搭建。近年来,村民纷纷建新房,旧木料就废弃不用了。去年,他在网上发现了商机,买回来机器,组织村民收集旧木料加工筷子、手串、饭勺等。
"加工这些废木料,合作社去年收入30多万元。"古鲁说,借助政府鼓励他们易地扶贫搬迁的机会,他想在县城附近建一个更现代化的新厂房。
千里引苗木,水果种得既好吃又好看
眼看就要进入漫长的雨季,这些天,墨脱县委常务副书记谢国高,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墨脱县城、背崩乡江新村等地的种树现场。
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的墨脱县,有世界顶级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原生态动植物资源。在今年墨脱县的人大会议上,援藏工作组提出打造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水果经济带、探索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墨脱模式的设想,得到了县人大代表的广泛支持,写入了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为此,援藏工作组自筹资金,从千里之外的佛山等地购进了上万棵水蜜桃、翠冠梨、红心蜜柚、金佛手等苗木。为了增加这些苗木的移植成活率,他们不惜运输成本,每棵树都裹着厚厚的营养土。
"墨脱种树,不能仅仅考虑绿化,更要美化。美化不仅要好看,还要能吃、有用,是让群众通过种树赚到钱。"谢国高解释说,发展优质水果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实现"能吃""有用"的最好办法。
墨脱茫茫林海,四季瓜果飘香,但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漫山遍野的野生香蕉,在2013年扎墨公路贯通前,是无人问津的。如今,交通改善了,旅游业也起步了,香蕉虽然依旧生长在深壑野林之中,却逐渐成了"宠儿"--野生香蕉个小、有籽,与沿海地区人工培植多年的香蕉比,口感更为细腻、香甜。当地群众采摘后,摆在路边售卖赚钱,路过的游客也不时驻足、购买,形成了墨脱的一道新风景。(记者 邓建胜 琼达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