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8-06-20
草原是肃南县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草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保护好草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肃南县狠抓草原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工作,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天然草原综合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草原治理,舍饲棚圈建设和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呈现出草蓄平衡、草原良性发展、牧民增收致富的良好发展态势。
草原"禁得住、管得好"
"落实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推行禁牧和草蓄平衡管理制度。"肃南县草原监理所所长顾自福说。
肃南县探索建立落实禁牧、草蓄平衡政策资金和监管工作结合,定期督查与受理举报结合、村级自查与牧户相互监督结合的机制,让草原禁得住、管得好、抓得实。草原管护员,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今年30岁的安娜是肃南县红湾村的一名草原管护员,因为工作出色,今年已经是她第五年被聘为草原管护员了。"草管员"不仅要懂草原保护的政策法规,还要经常深入牧户家中清点饲草、牲畜数量,记录巡查台账、传递信息。看似简单的工作,但是安娜出去一趟就得一整天,骑摩托车跑几十公里巡查。
"作为土生土长的草原人,我深爱着这里山水,通过我的劝说,看到有更多的人减畜保护草原,乱采、乱挖草原的人越来越少,草长得更高、更密,就挺开心的。"安娜告诉记者。
像安娜这样的"草管员",在肃南县共有204名。他们分布在肃南县102个行政村,每村1-2名管护员,管护着肃南县2677.55万亩草原。
"草管员的工作虽然每年只集中集中清查两次,但是已经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是第一时间向我们提供草原信息的'情报员',不仅掌握着草原的基本动态,更延伸了草原管护的触角,作用非常大。"肃南县草原监理所副所长王杰说。
目前,肃南县已建立起牧区村级草管员队伍,定期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培训,结合草管员自身拥有懂民族语言、熟悉本村情况等优势,他们用最贴近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交流和管理方式,对快速准确收集信息、宣传法规政策、资质草原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减畜不减收 致富开新路
2016年新草原奖补政策落实中,核定肃南县载畜量为83.53万羊单位,当年实际载畜量为93.71万羊单位。按照2016年-2018年三年减畜工作方案,肃南县要完成10.18万羊单位减畜任务。
肃南县结合草地生产力结果,对各乡镇适宜载畜量和减畜计划进行分解,将牧户落实禁牧草原管理和草蓄平衡制度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挂钩,通过压缩牲畜规模、加大出栏等措施,全面完成了10.18万养单位的减畜任务。同时,通过舍饲半舍饲养殖、草原流转、异地借牧等措施,从天然草原转移牲畜27.63万羊单位,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承载压力。
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就是借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东风。该合作社理事长李雪云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心声:"草原奖补政策下来以后,我转变了传统的畜牧生产经营方式,推行舍饲养殖,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特色经济,少养、精养、高产、高效的经营理念,不但延伸了产品产业链条,促进农牧民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管理向设施集约管理转变。"
据李雪云介绍,目前该合作社发展会员386户,配套建设高标准暖棚羊舍32座,辐射带动全县2个乡31个村农牧户1568户,养殖户每年人均在增收可达6000元左右。
转变了生产方式的农牧民尝到了甜头,生态、健康、深加工的牛羊肉走上了高端消费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利润,更主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舍饲养殖,牧民们也定居了,不用再冬夏转场放牧,一家人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加入合作社不但能在家门口赚钱,还有了更多时间照顾孩子上学、起居生活,草原上牲畜减少,草原也更绿更美了,一举三得的好事。"李雪云高兴地说道。
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业委员会副主任何鹏飞介绍,肃南县在天然草场上发展对草原破坏力小的高山细毛羊,每年财政拨付600万元支持高山细毛羊发展,每年对10-20个经营高山细毛羊的合作社进行补贴,对养殖大户、饲草加工基地给予一定的补助,进村入户免费对细毛羊育种场的乡、村进行配种。目前,肃南县建成养殖小区95个,1万多座养殖棚舍,舍饲养殖、半舍饲养殖率达到75%以上。
与此同时,该县还加大饲草基地建设,建成14万亩饲草基地;加大外地借牧,充分利用张掖百万亩玉米秸秆资源;加大不经营畜牧业草原的流转,减轻天然草场的生态压力。
据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肃南县天然草原亩产草量较2011年提高到了20.6%,牧草平均高度达到19厘米,平均总盖度达到78.2%,保障了河西五市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绿色屏障"。(记者 杨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