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8-07-16
想来想去,还是得干老本行。所以,施云亮又像他刚从57大学毕业时那样,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上来。时间慢慢过去了,施云亮的生活虽然比以前没有大的起色,总也算是有滋有味。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种叫'三叶青'的植物,听说近几年流行种植,其功效是清热解毒,在某些癌症的辅助治疗中也有应用。市林业局的专家在向他介绍的时候,施云亮边听边思考着什么。过了几天,他专程前往市里请教一些种植三叶青方面的问题,当林业技术人员了解他的情况以后,决定在包括他家在内的几十亩老油茶林里进行套种,发展林下经济。这让他高兴坏了。不久,市林业局科技人员带施云亮、施子文两个专业户前往江西省调运三叶青种苗。启程的汽车在两边青山的高速路上行驶,平稳快速,窗外的一排排树木嗖嗖的跑向脑后,让人昏昏欲睡,坐在车上的施云亮憧憬了一会,一幕幕往事却浮上心头......
1976年3月,施云亮从家乡柘溪村启程,步行去县里的'五七'大学报到。从前在家劳动务农的他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次虽然行程不远,但他作为当时公社唯一被选中的学农业技术学员,还是感到高兴。学员们来自全县各公社,上午学习文化课程,下午在田里劳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他们所在的农学班所学课程有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栽培学、病虫学等等,学习虽然不算很深入,但也面面俱到。施云亮最感兴趣的病虫学,他经常和同学们在课下到田野、山间观察各类昆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春夏秋冬,让他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毕业那年,施云亮回到家乡,想发挥所学,刚好在那年县里建设病虫测报站,云亮所在的山村成为永康县病虫测报站柘溪病虫测报点,年轻的云亮应招来承担这个工作。测报工作虽然补贴不高(根据工作量计算工资),但他内心感到非常自豪,满脑子装满强烈的使命感。这一点,形成了云亮以后坚持走科学致富路子和始终对新鲜知识保持强烈好奇心的根基,至今一直未泯。
1981年,柘溪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到户制度,施云亮一边做病虫测报,一边在家务农,日子过紧张而充实。那时,云亮自然是村里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又善于利用科学技术种田,这使得自家的稻谷能够卖钱补贴家用。所以,当有正式机会入编公务员时,云亮并没有去:一来他通过种田可以维持家庭生活,二来他还不想放弃病虫测报这份工作,几年来的测报工作对施云亮来说好像产生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爱好。一旦这样,他就不会计较收入的多少,即便是低收入或极少收入,他都能够在其中获得满足。
总之,他离不开柘溪村那片土地。
结婚后,施云亮的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白天下地,晚上读书学习,给杂志社写信等等。其时,农村面貌天翻地覆,据党中央发布《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文件已过去了两年。后来国家又在1983年发布了《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一系列的政策行动已使柘溪村的老百姓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们虽然身处乡村,但外面的种种变化也不时地产生诱惑:有人外出务工,有人出门做手艺,有人在家种田。这一切,云亮都看在眼里,但是自己的道路早已定下,改变不了。
知识,知识能改变命运。没错,施云亮自学校回乡工作以来,从没放弃过学习,他认为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种天地也要种到老、学到老,所以他常年订阅《浙江科技报》、《中国蔬菜》、《南方果树》,《果农之友》等报刊,以增加知识,并且他还给当时的省农科院写信,请教各种种植问题,还讨论了当时流行的果蔬新品种等等。这个举动在今天也许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的山村,交通不发达,通讯手段落后,哪有什么网络,智能手机?施云亮所引进的新品种,全靠他不断奔波往来于乡里的邮局,用信件和电话与杂志上的省外地址一次次沟通,一次次请求,最终换来了别人的信任,这是多么不易的事。
新品种引进来以后,通过精心管理,当年就有收获,云亮拿着收获的产品到集市去卖,居然也有不少人买。云亮认为此路可走,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又引进了桃李的许多新品种,把自己的地头当成了试验田。有一年,施云亮种出了一个甜椒新品种,拿到市场上去卖,市场管理人员不相信是他种出来的,因为这种甜椒当时在在本地的市场上只有外地运输,而从没出现过本地供应。云亮又发了一笔小财。
后来的云亮,仍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享受着种植的快乐,但他没有想过去扩大面积,做一个纯粹的生意人,或者是一个农业企业家。他所爱的,是那份不停追求精神世界的快乐,和对于物质世界和复杂人事关系的淡然。再后来,云亮拆旧房建新房,种植中药材,植树造林等等,家里家外忙的不亦说乎。
进入90年代,经历了一番风雨的施云亮更加成熟,也渐渐在群众中有了口碑:人们都称赞他田地种的好,是个好后生。他生于斯长于斯,对乡亲们自有一份热情,平时有人来问种田问题,请他写信等等,他都会热心帮助。村里的老人们眼看着一代后生渐渐成才,便有了要让贤的念头。1999年,云亮被村民委员们一致推举为村委会主任。
新世纪的边缘,改革开放也已走过了20个年头,小小的山村经历着不小的变化,有人发了财,有人将厂房搬到了外地,有人更加老了,更老的人已经去世。当了村委会主任的施云亮,在家庭责任和工作职责之外,还肩负着改变全村落后面貌的责任,面对一个贫穷的山村,应该如何发展?抓手在哪里?云亮和几个委员日夜思索,大家一致认为修路是当务之急。当时的柘溪村虽然经历了经济的起飞的大环境,但山区的偏远地带仅仅只通机耕路,通车条件差且缺乏安全,政府补贴修建硬化道路的经费不多,需村里自筹一部分资金,施云亮不为所难,带领着大家充当修路工人,夜以继日,节省了筑路工程中的大部分人工成本,将路修好,皆大欢喜。施云亮和村委会趁热打铁,又带领村民修筑了一口深水井,让村民喝上放心的水,村庄面貌为之一新。
数十年来,施云亮在种好自家责任田的同时,只要有其他人在作物栽培管理中遇到困难,不论自家是否有空,他都能上门或到现场帮助、指导,在病虫旺发的季节,有时一天能被请去多次。一段时间下来,他能跑遍整个乡的刘千亩土地,跑遍镇里的大多数村庄,连30例外的缙云县农户都来求援。年复一年,施云亮无偿为农民朋友服务所花去的时间精力已无法计算,也许有人会生疑问:一个人不计报酬的为其他人服务,风雨无阻,这现实吗?但是,施云亮就是这样的人!每次帮助别人回来,施云亮都会心情舒畅,他说:"一个人一生中能帮助别人做点实事,也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心里感到幸福了,心情也就舒服了,身体也健康了!"。
新世纪的施云亮,除了当好一个村委会主任、照料家庭之外,仍然不间断的学习农业科技新知识,仍然不时的和全国科研和农技部门保持联系。不觉间,云亮已近知天命年。
卸下了村委会主任的担子,施云亮觉得轻松了许多。然而自从种起了三叶青,云亮多了一份追求和期待。他以前从事的种植,大部分在田地,为了需要也开山造地;农田里的作物不停变换,豆、粮间种也是常有的事。但像现在这样种法,把中药材和油茶结合起来,形成'油--药'立体种植模式,云亮还是第一次尝试。为了把这件事做好,云亮和老伙计施子文在两家的老油茶林里开展了一系列行动:疏枝、育苗、挖沟、治虫......多年没人走的山路又被他们踩出了清晰的痕迹,老油茶林也因此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些经济林原来也是村里一时的经济来源,但由于山高路远,加之新油品的多样化和市场化,人们一度对油茶籽榨出的油不感兴趣,种植者也因为其产量低、人工消耗大而放弃种植,使油茶林还原到野生状态,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无奈。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讲究食物的天然有机。因此,油茶这个老物种又一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市场上油茶的产品鳞次栉比。浙江省林业部门的同志看到了这一发展机遇,经过多次的调研和试验,决定在浙江适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云亮家里的'油茶--三叶青'模式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模式技能将老油茶林重新开发,又能利用其浓密的枝叶为三叶青提供优良荫蔽的环境,一举两得。其实这种模式具备了集约化、高效化的土地利用理念,将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结合起来,成效显著。
自从种植了三叶青,施云亮一刻也没闲着:不顾年迈奔赴江西等地考察三叶青种源、到中药材市场了解最新行情,到相关医院向中医师讨教用药问题,还将成药亲自用给自己的孙女、当作实验......
这时的他仿佛回到了创业之初的时候,只是现在,他比以前更专一、更平和地从事着这份事业。本来嘛,十年树木。林业毕竟是一份功利千秋的古老事业。
我国的农业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和专业化,施云亮所在山村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山林的保护和崇敬,而对于林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似乎直到最近才在柘溪村刚刚起步,然而一旦起步,必将腾飞。
云亮年过60,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任立超 浙江省永康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