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8-06-28
上世纪六十年代,固原境内的六盘山区林木破坏严重。据记载,1966年六盘山区只有次生乔木林25万亩,仅占固原地区山林总面积的0.59%。由于大量砍伐,木材蓄积量日益减少,林区河流水量日益减少,部分小溪甚至断流,个别地方流沙露头。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1965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在水土流失严重、人烟稀少的地区发展国营林场,造林种草。1966年,周恩来总理建议,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兵团下设三个师、一个独立团,建设宁夏的为第三师,简称"林建三师",部队分布在固原地区六盘山一带。 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当年,以来自银川、北京、天津为主的知青们胸佩红花启程奔赴固原,满怀豪情地加入军垦战士的行列。 固原干旱少雨,战士们吃水要跑七八公里路拉水,一盆水对他们来说十分宝贵,早晨用这盆水洗脸、刷牙、洗衣服,晚上洗脚。为保质保量完成全年造林计划,部队在造林季节突击造林,雨季在干旱地区抓紧种植酸刺、草根、草籽,在阴湿地区开展杨树栽根造林。同时,大力进行次生林抚育改造,支援当地农业生产,满足群众对木材的需求。 芳草萋萋,白云悠悠,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在六盘山上,战士们肩扛树苗,手拿铁锹,把伴着汗水的树苗一棵棵种下,从山脚种到山顶。 石砚子山(位于现在的原州区炭山乡)是一座干旱、少雨、多风的荒山,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将有限的雨水加以拦蓄,部队采取修建带子田整地的办法,在石砚子荒山上修建带子田400多亩,栽树、间种庄稼。部队也从中总结出经验:带子田可以控水、蓄水、保墒,是根治水土流失、绿化荒山的好方法。 为了鼓舞士气、投身林业建设,林建三师的战士专门谱写了《林建战士之歌》,把满腔豪情化为铿锵有力、坚忍不拔的誓言,唱响在黄土高原上: "我们是林建战士,成长在毛泽东时代。一手拿镐,一手拿枪, 战斗在祖国的僻野荒山。狂风,狂风不能挡!巨浪,巨浪不能拦! 为了祖国山河一片锦绣,我们愿把青春贡献!我们愿把青春贡献!......" 这首饱含青春热血的歌曲,激励更多的青年战士克服重 重困难安心建设山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林建三师古城连队在造林积肥中工具不够,有的女战士用衣服、头巾装粪。林建三师一团林业中学的学生们在抗旱斗争中连夜挑水救苗。林建三师二龙河连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全连33名战士争先恐后打扫卫生、清洁厕所,开荒种菜,帮助战友补衣修鞋,给病号端水送饭,形成了互帮互学的良好风气。 当时,林业建设和水土保持是改变固原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根本措施。隆德县凤岭公社(现为隆德县凤岭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山大沟深树木少,气候干旱产量低,生活困难无柴烧,牛羊牲畜缺饲草"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建三师全面规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山治沟、改造河滩。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发展成片林3000多亩,保护了公社基本农田,提高了粮食产量。 固原县古城公社任河大队白庄洼生产队 (现为彭阳县古城镇任河村)地处半山半川干旱地区,原来是个"山无草,地无树,村田路渠光秃秃"的小山庄。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白庄洼,白庄洼,天寒地凉条件差,植树造林搞绿化,瞎子点灯白费蜡。"提起种树,群众怨声载道。面对这些情况,林建战士以改天换地的革命气概,大搞植树造林,沿着白庄洼公路一棵树一棵树移植栽培。经过精心管护,这些筷子粗的幼苗逐渐长成大树。群众看到了造林成功的希望,增强了绿化山河的信心,他们和林建战士一同栽植杨树、柠条以及苹果树、核桃树。过去光秃秃的小山村变为绿树葱茏、花果满园的新家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适应林业建设发展需要,加强六盘山区林业建设, 林建三师在1974年予以撤销,成立了固原地区林业管理局和六盘山林业管理所。在一代代护林人接续不断的努力下,六盘山生态逐步恢复,重现绿水青山。随着六盘山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1982年,自治区将其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1世纪,退耕还林、天 然林保护、封山禁牧、生态移民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陆续启动。目前,固原市每年开展的干部职工春秋植树造林活动,为推进固原生态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六盘山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工程以及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实施为固原绿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7年年底,固原森林覆盖率达25.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在六盘山脚下,红色旅游、山水生态游、民俗游、乡村文化游等已初具规模、形成特色,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庄不断涌现,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收入不断提高,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林业人和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勇于付出取得的巨大成果,成为固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记者 段凤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