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8-07-26
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始终是改革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
从"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到"最多跑一次";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阳光、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从"一站式办结"到"一网通办"......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轨迹,可感可触。
互联网开启中国政务发展新模式
前往、排队、递件、返回,前往、排队、领件、返回,这是以前办理行政审批的固定流程,如遇不顺,还有可能多次反复。
如今,有了网上政务平台,个人在线填写表单、上传材料,政务大厅网上受理和审批,证照结果直接快递到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就开始实施办公自动化工程。1993年,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三金工程"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彼时互联网尚未进入中国。1999年,多家中央部委共同发起"政府上网工程",政府网站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政府与公众能够通过网络进行随时的互动和沟通,公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加方便地参与政务管理,这样的服务体验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说,互联网成为开展政务服务工作、壮大政府治理能力的"工具"和"桥梁"。
从平台建设到事务办理,从信息咨询到互动回复,从开门办网到互联互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务服务不断融合,服务持续走向智能化、精准化和科学化,重构政务服务体验;服务内容不断细化,支付宝、微信开通政务服务入口并逐步完善服务内容,从车主服务、政务办事到医疗、交通出行、充值缴费等方面全方位覆盖用户生活;县域政务办事移动化速度加快,包括天气、工商、司法、公安等领域在内的县级微博、公众号、头条号等发展迅速。
"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人民获得感满满
5年前,某市市民在高峰期办理出入境证件要排一天长队,这也是公众对政务服务吐槽最多的现象;如今,当地出入境管理部门为市民提供多种网络预约渠道,只需在网上预约,再到就近自助机上现场操作,3分钟时间就可完成证件办理,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2015年,用户使用网上政务平台的回流率仅为8.55%;2017年,预约挂号、诉讼服务、交通缴罚、出入境、公积金、户政、车船票、加油充电、文化场馆预约等网上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都达到了96分以上,用户整体回流率更是提升到了32.42%。用户使用频次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日益增强。
搭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不断利用"互联网+政务"激发社会创造力,提升人民获得感。在浙江,公众进入行政审批办事窗口指定区域,经办人员启动操控人脸识别专用摄像机,可抓拍出办事对象清晰的人脸图像,依托公安平台,根据人脸识别系统反馈结果可准确判断其身份信息;广东推出手机"刷脸"验证养老金领取资格的服务,当地离退休老人在家就能领养老金,操作过程不超过10秒;安徽开通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门户,办事人通过该服务门户,可在线进行政务服务预约、申请、查询、支付、咨询投诉,各部门可在线受理、办理企业和群众申请的各类事项......
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六成网民使用线上政务办事。庞大的网民基数,使用频繁的政务服务软件,让"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有了更强大的技术条件和群众基础。未来,网上政务服务的发展也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再度发力。一方面,互联网政务平台应用范围将会更广,覆盖全国甚至海外;另一方面,在应用体验和效率提升方面进行深度优化。可以说,网上政务服务不只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而是会逐渐变成服务的"零距离"。这也折射出了政府"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的理念和实践。(李旭编辑整理)